答:现证实多种病毒可经输血传播引起输血后病毒性传染病,以脂质包膜病毒如艾滋病病毒、乙型肝炎病毒和丙型肝炎病毒等危害极大,后果严重。由于常规筛查病毒性疾病的“窗口期”“免疫静默感染”、试剂的敏感性,漏检或新型病毒出现以及各类病毒筛查方法学的局限性,使得目前输血和使用血液成分仍存在一定的风险。为提高血液成分的安全性,除开展无偿献血者的筛查和病原体检测外,在保证不影响血液成分的结构、功能及对人体无毒副作用的前提下,有必要对血液成分进行病原体灭活处理。造血干细胞移植(HSCT)患者都经过放疗或化疗,免疫系统功能低下,对输血传播病毒抑制清除能力降低,引起的感染可能更致命。

因此,输注病原体灭活的血液成分对HSCT患者预防输血传播性疾病十分有必要。然而,虽然采用现有技术可有效减少血液成分中的病原体,从而最大限度降低输血传播疾病的发生。但是,现有的灭活技术仍然存在缺陷,如残留的化学物质,对造血干细胞(HSC)的存活产生影响。有研究报道,病原体灭活物质可能对血液细胞或蛋白进行化学修饰,诱导相应免疫应答,针对自身组织器官产生免疫反应,有可能诱发自身免疫性疾病。目前,虽然在血浆和红细胞病毒灭活上已建立了成熟的方法,使得血液成分的安全性得到更全面的保障,但各种病毒灭活方法都存在一定的缺陷,如何规避在血液成分进行病毒灭活过程中所产生的化学物质对HSC植活的影响还需进一步深入研究。

系统的医学参考与学习网站:天山医学院, 引用注明出处:https://www.tsu.tw/edu/1783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