权威医学专著速查系统

[病因学](三)慢性炎症学说

Ross(1973年)首次提出了动脉粥样硬化的损伤应答学说。在此基础上,1999年又进一步提出了动脉粥样硬化是一种慢性炎症的论点。该学说指出,在动脉粥样硬化的病理变化过程中有T淋巴细胞与补体系统的参与,故提示该病理过程存在免疫反应。各种损伤刺激如血脂异常、高血压、糖尿病、炎症、吸烟、同型半胱氨酸、微生物感染等均可作用于内皮细胞,引起内皮细胞损伤及其功能障碍。内皮细胞、平滑肌细胞和巨噬细胞通过多种细胞因子的自分泌和旁分泌作用,构成了复杂的细胞间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的网络,而T细胞作为一种起辅助作用的细胞,可引 ......

——《临床分子生物学》
书名:《临床分子生物学》
栏目:临床分子生物学 > 第二部分 分子生物学与临床 > 第十三章 心血管疾病的分子生物学基础 > 第二节 动脉粥样硬化的分子机制 > 一、动脉粥样硬化发生与发展的分子机制
作者:胡维新
参编:王艾琳,方定志,朱振宇,刘誉,刘静
页码:322-323
版本:1
出版社:人民卫生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1-05-01
© 2015-2019 天山医学院 XiaBBY#VIP.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