权威医学专著速查系统

[发病机制](一)“溶蛋白裂解”和 “致淀粉样变蛋白”假说

一些轻链的可变区(variableregion,尤其是λ区)具有潜在的淀粉样变原性,经蛋白酶水解后,轻链中的可变区与恒定区(constantregion)分离,继而形成纤维丝并沉积于组织中。巨噬细胞是免疫球蛋白多肽前体转化为淀粉样结构的重要场所,故淀粉样变周边区往往有浆细胞和巨噬细胞浸润。伴随浆细胞瘤、淋巴瘤的淀粉样变支持这一理论,临床尚可见浆细胞瘤或淋巴瘤转变为淀粉样瘤(amyloidoma)的病例。呼吸系局灶淀粉样变的发病机制多属此类。另一种理论认为循环血中有关蛋白前体从血管漏出并沉淀于肺是淀粉样变的 ......

——《肺脏免疫学及免疫相关性疾病》
书名:《肺脏免疫学及免疫相关性疾病》
栏目:肺脏免疫学及免疫相关性疾病 > 第四篇 > 第五十三章 支气管和肺淀粉样变 > 三、病因和发病机制
作者:施焕中 林江涛
参编:蔡柏蔷,蔡映云,陈良安,陈荣昌,崔德健
页码:796-797
版本:1
出版社:人民卫生出版社
出版时间:2006-02-01
© 2015-2019 天山医学院 XiaBBY#VIP.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