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类受体除了含有配体结合部位外,本身就是离子通道,依赖于神经递质的离子通道受体就属于此类,它们位于突触后膜上,接受细胞外信号(神经递质)后,通道开放,离子跨膜流动,突触后膜去极化或超极化,继而产生生物效应。此类受体中最重要的是动物细胞生长因子,如PDEF、EGF 和胰岛素等受体,它们本身具有酪氨酸蛋白激酶活性,既具有受体功能,又具有把细胞外信号直接转化成胞内效应的能力。这是主要的、最基本的一种方式,胞外配体与细胞膜表面受体结合后产生多种胞内信使,如c A MP、cGMP、DG、IP 3与Ca 2 +等,胞内信使浓度在细胞内短暂的升高,激活了一种或数种靶酶或靶蛋白,从而调节细胞活性,而受体本身并不跨膜进入细胞内。产生这些胞内信使的途径包括两种:一是通过效应酶产生胞内信使,如膜上存在的腺苷酸环化酶可以在受体激活下,催化ATP 形成cA MP。有些细胞表面受体在胞外‐胞内信号转换时并不产生特殊胞内信号物质,而是通过一种简单而直接的作用,即受体本身具有酶的催化活性,这类受体被称为催化受体蛋白。前面介绍过的具有受体功能的酪氨酸蛋白激酶就是一个明显的例子,它位于胞外的部分具有受体功能,接受外界信号后激活了胞内具有蛋白激酶活性的结构,从而使胞内某些蛋白质的酪氨酸残基磷酸化,进而调节某种生理反应。此前,人们未发现决定内吞作用将在细胞膜内什么地方发生的任何机制,也就是说,内吞作用的发生位置仍然有可能是随机选择的。除了内吞形式的内化作用外,还发现被称为caveolae 的小穴中聚集了多种糖基肌醇磷脂(GPI)锚定蛋白,它主要是一类受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