权威医学用药书籍速查系统

[治疗](四)作用机制

西酞普兰作为有效和高选择性5‐H T再摄取抑制药物,主要作用环节在于直接与5‐H T转运体(5‐H T T)结合,最初在1997年正式发表相关研究报道,证实西酞普兰在兔血小板、大鼠脑突触和脑组织切片中与5‐HTT的结合和阻断5‐H T的再摄取。在大鼠脑突触内的5‐H T再摄取抑制的IC 50值以艾司西酞普兰最显著,为2.1nM,西酞普兰为3.9nM,右旋西酞普兰为275nM。同位素标记试验证实西酞普兰对5‐HTT的抑制最具选择性,在大鼠皮质的抑制常数,即亲和系数(Ki)为0.75nM,而对NET的亲和系数则为3042nM,在克隆后的人类5‐H T和NE转运体的转染细胞(transfected cell)的表达试验中也有类似的结果。

……
——《精神药理学》
书名:《精神药理学》
栏目:精神药理学 > 第三篇 精神药物的分类和药理学原理 > 第二章 抗抑郁药和抗焦虑药 > 第三节 选择性5‐羟色胺再摄取抑制剂 > 五、西酞普兰和艾司西酞普兰
作者:江开达
参编:黄继忠,方贻儒,李晓白,王刚,王飚
页码:480-481
版本:2
出版时间:2011-08-01
© 2015-2019 天山医学院 XiaBBY#VIP.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