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论口服或注射均易吸收。大部分经肝肠循环,一部分经胆汁至十二指肠重吸收。主要在肝经线粒体药物代谢酶氧化,也可经葡萄糖醛酸结合代谢,多数代谢产物无药理活性。药物及代谢产物主要由尿排泄,停药6个月,尿中仍可测出氯丙嗪。老年人和婴幼儿清除半衰期延长,用药宜减量。;可引起感觉阈的轻度增高,但不引起皮层明显抑制。镇静作用一般在静脉注射数分钟,肌内注射15~30分钟,口服1~1.5小时内产生。由于药物有外周抗胆碱能作用、α‐肾上腺素受体阻断作用、抗组胺作用和抗5‐羟色胺(5‐HT)作用等,故可出现直立性低血压、心动过速、心电图异常等。目前许多学者认为抗精神病作用与DA有一定关系,理由如下:①吩噻嗪类药物可缓解精神症状,也可导致药源性帕金森综合征,推测两者均与DA有关。DA受体现至少已发现四个亚型,即D1、D2、D3和D4,一般认为D2受体与精神心理关系较密切,是抗精神病药物作用的关键部位。;吩噻嗪类药物主要用以控制各种精神运动性兴奋,幻觉妄想状态,各种思维、情感和行为障碍。临床上用于治疗精神分裂症的偏执型和青春型、躁狂急性期、应激性精神障碍及各种器质性或躯体性精神障碍。抗精神病药的使用一般先从小剂量开始,逐渐加量,在病情控制并稳定后,选择最低的有效剂量,维持一段时间,对兴奋躁动患者一般7~10天即可,对幻觉、妄想患者一般需1~2个月才见效。对急性、症状活跃的患者可在头几天用注射方法,剂量较大,以期迅速控制精神症状,然后改为口服,剂量适当减少。其他吩噻嗪类药物可按此核算剂量。;约半数以上患者服药后觉全身无力、嗜睡、影响日常生活和活动,应注意避免驾驶、操纵机器等。是常见的神经系统不良反应,吩噻嗪类中哌嗪类的奋乃静,发生率约40%~50%,三氟拉嗪约50%~60%,氯丙嗪约25%~30%。迟发性运动障碍(tardive dyskinesia):属长期、大量服用抗精神病药引起的一种锥体外系不良反应。目前对迟发性运动障碍尚无较好的治疗方法,一般采用:①减药或停药,或换用锥体外系不良反应小的药。现认为猝死和窒息与低血压休克的关系较密切,病前不可预测,因此应严密观察血压、心脏情况,避免加药过快和剂量过大,注意饮食、营养和护理至关重要。;一次大量吞服抗精神病药物可引起急性中毒,绝大多数因为自杀,少数因为误服或事故。过去抗精神病药管制不严,在药房可随意购到,故发生频度较高。近年来对精神药物的生产、销售已有法规,且处方量也有规定,因此利用药物自杀的频度相对减少。1 ﹒急性中毒的表现。反复洗胃:吩噻嗪类药物为水溶性,所以中毒后应积极洗胃,用1 ∶ 5000高锰酸钾溶液5~10L反复冲洗,务求彻底。提高血压:低分子右旋糖酐或羟乙基淀粉500ml,输液,1日1次,可增加血容量,提高血压。血液透析:因吩噻嗪类药物与血浆蛋白的结合率高达90%以上,故血液透析效果欠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