权威医学用药书籍速查系统

[病理学](四)遗传模型

精神分裂症是一种多基因变异的高度遗传的疾病,现代分子遗传技术的应用,如靶基因消除和转基因技术,使用遗传的动物模型探讨精神分裂症的病因学研究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为了研究与精神分裂症发病相关的中枢神经递质,研究者通过遗传学处理的小鼠将某些重要的神经递质的受体选择性地阻断或完全抑制,探讨神经递质与精神分裂症的关系。最近,在一项研究中,研究者研制出一个经过遗传工程学技术处理过的小鼠种(Nr1 neo-/-),NR1 变异鼠,其N MDA 受体在前脑皮层密度的表达率只为野生型的5%~10%。精神分裂症患者在电生理上表现出P 50障碍(P 50听觉诱发电位),而导致这一缺失的基因位于15 号染色体上,接近α7烟碱型胆碱能受体的位置。再有,研究者培养出一种对阿朴吗啡诱发的刻板行为高度敏感的小鼠(APO‐SUS),与不敏感的小鼠(APO‐UNSUS)相比,前者在许多方面表现出类似精神分裂症的功能障碍,如PPI 和LI 缺失、生化改变、免疫学改变等。如Fisher 344 大鼠是一个对应激高度敏感的纯系鼠种,这类大鼠对幼年海马毁损具有高度的敏感性。例如,研究者成功地研制出一种小鼠,当与神经细胞的移动和细胞分子黏附有关的基因被敲除时,这类小鼠表现出神经细胞的再生以及可塑性的障碍。归纳起来,近年来,与精神分裂症患者分子水平障碍相对应的小鼠的基因改变模型包括:与神经营养/细胞外间质分子减少相关(脑源性神经生长因子,BDNF;边缘系统相关膜蛋白,LA MP;PSA‐神经细胞黏附分子,PSA‐NCA M 等);与谷氨酸功能低下相关(Glu R1‐

……
——《精神药理学》
书名:《精神药理学》
栏目:精神药理学 > 第一篇 精神药理学基础 > 第八章 精神障碍的动物模型研究 > 第三节 精神疾病的动物模型 > 一、精神分裂症的动物模型
作者:江开达
参编:江开达,李晓白,司天梅,崔东红,方贻儒
页码:143
版本:1
出版时间:2007-05-01
© 2015-2019 天山医学院 XiaBBY#VIP.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