例如丙米嗪血浓度在200ng/ml 以上者较200ng/ml 以下者更为有效,地昔帕明血浓度在125ng/ml以上时更有效;丙米嗪和地昔帕明的血浆浓度超过300ng/ml 时,均可产生严重不良反应;去甲替林的有效血浓度也已确定,但呈曲线变化,血浆浓度在50~150ng/ml 时的疗效最好,再高或再低的疗效均较差。 阿米替林的血浓度与疗效之间的关系较难确定,其中一个原因是在服用阿米替林的过程中,有3 种活性成分起作用,阿米替林、去甲替林和羟基去甲替林,它们的作用是三个相加还是有更复杂的关系,至今还不清楚。已经有大量的研究证实,阿米替林血浓度在300ng/ml 以上时,谵妄的发生率轻度增加;在450ng/ml 以上时,谵妄的发生率明显增加,阿米替林的抗胆碱能作用最强,最容易出现谵妄;丙米嗪血浓度在350ng/ml 以上时,一度房室传导阻滞的发生率增加;剂量较高时,血药浓度进一步增加,癫痫的发生率也增加,但癫痫发生的临界值尚未确定。 通过血药浓度监测来避免严重不良反应,执行起来较为困难,因为严重不良反应的发生率低,如要证实严重不良反应的发生率,需要进行大样本研究,这本身存在一定的限制;加之在临床工作中,一旦有不良反应的先兆,一般马上就进行快速减量处理;有时癫痫发作和心律失常并无先兆。 进行血药浓度监测,需要在达稳态以后进行,改变剂量前抽取血标本,即“谷水平”,血标本必须迅速送往实验室。因为HPLC 技术有许多修饰功能,干扰药物不同,影响位点也不一样;即使在最佳条件下,药物也会有生物学变化;除了剂量错误或实验室的问题外,还有标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