权威医学专著速查系统

[概述]【人工心脏起搏发展简史、原理及组成】

1952年,Zoll首次经胸壁电刺激挽救了2例濒于死亡的心脏停搏患者,因此其被称为“心脏起搏之父”。1958年Fur man等首次经静脉将起搏导线放置在心内膜,使心脏起搏技术真正在临床上推广开来。早先的起搏器是体外携带式的,1958年制造了第一台埋藏式固定频率起搏器。另外,起搏模式也经历了从非生理到逐渐生理的过程,自20世纪50年代的VOO模式及60年代的VVI到80年代的DDDR,由于电子技术和传感器技术的快速发展及微处理器的广泛应用,起搏器的体积越来越小,诊断、储存及治疗功能日趋完善和接近生理。而起搏 ......

——《实用内科学(上、下册)》
书名:《实用内科学(上、下册)》
栏目:实用内科学(上、下册) > 第十六篇 循环系统疾病 > 第五章 人工心脏起搏和心脏电复律 > 第一节 人工心脏起搏
作者:陈灏珠 林果为
参编:戴自英,廖履坦,杨秉辉,翁心华,潘孝彰(常务)
页码:1460-1461
版本:13
出版社:人民卫生出版社
出版时间:2009-09-01
© 2015-2019 天山医学院 XiaBBY#VIP.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