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所周知,心血管疾病主要是根据典型的临床表现(包括症状和体征) 、心电图、放射性核素、冠状动脉造影、电生理检查和心脏标志物检测等进行综合诊治[ 1 ] 。自1954年(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 AST )作为首个心脏标志物被应用于临床以来[ 2 ] ,随着实验科学技术的发展,医学工作者陆续发现许多心脏标志物,其中部分心脏标志物已在临床实践中得到广泛应用,心脏标志物为临床提供了方便、非创伤性的实验室诊断依据。但由于这些生物标志物的应用融入临床实践有限,除了现有的心脏标志物和临床工具,这些心脏标志物给临床增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