权威医学专著速查系统

[治疗]七、思考与展望

有关醛固酮逃逸和Ang Ⅱ反跳现象的发生机制及其病理生理意义尚不十分清楚,但根据诸多证据,还不可轻率地将其归罪于糜蛋白酶旁路产生的Ang Ⅱ,因目前在高血压发生问题上,尚无证据证明旁路产生的Ang Ⅱ存在及其作用。实验方法与条件不同,如有些实验无法排除人为刺激肥大细胞释放糜蛋白酶的可能,再如将心肌组织经匀浆、增容和透析处理后测定ACE和糜蛋白酶活性能否真实反应在体状况的活性有商榷余地。人为因素,即人为将糜蛋白酶活性增高,如转糜蛋白酶基因动物模型的结果不能反映真实的在体情况,仅供参考而已。 ......

——《血管损伤性疾病---从分子到临床》
书名:《血管损伤性疾病---从分子到临床》
栏目:血管损伤性疾病---从分子到临床 > 第二篇 激素、体液因子与血管损伤性疾病 > 第十二章 血管紧张素转换酶与动脉粥样硬化
作者:黄 岚 黄德嘉
参编:朱国英,霍勇,晋军,王红,宋明宝
页码:102-103
版本:1
出版社:人民卫生出版社
出版时间:2008-12-01
© 2015-2019 天山医学院 XiaBBY#VIP.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