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年来,心律失常的基本治疗方案都以药物为主,其中Ⅰ类抗心律失常药物由于其强大的抗心律失常作用一度被寄予厚望,但自CAST试验发现部分抗心律失常药物在减少心律失常的同时反而增加死亡率后,抗心律失常药物的致心律失常作用逐渐为人们所重视。以胺碘酮为代表的Ⅲ类药物虽然显示出广谱、强效的抗心律失常作用,但亦不能改善远期预后,且存在诸多心外副作用。目前,在各种抗心律失常药物中,仅β受体阻滞剂可改善患者长期预后。因此,在器质性心脏病患者,尤其伴有充血性心力衰竭、洋地黄中毒、低钾血症、 QT间期显著延长等情况下应用抗心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