权威医学专著速查系统

[发病机制]二、胆汁淤积的发病机制

胆管最大压力(或胆汁分泌压)比肝窦灌注压(3~5mmHg)约高20mmHg,因此当肝窦灌注压或肝血流发生较大改变时,临床通常并不出现胆汁淤积。动物实验发现,当肝静脉压显著升高,超过胆汁分泌时,胆汁流明显下降。乙炔基雌二醇、氯丙嗪及单羟胆汁酸等可增加膜内胆固醇含量,减少膜内流动性,进而降低膜Na +‐K‐ATP酶活性,激活胆汁生成。细胞因子受体包括白介素‐1b、白介素‐6和肿瘤坏死因子α体外研究发现,白介素‐6可抑制肝细胞膜Na +‐K +‐ATP酶活性,减少Na +‐K +‐ATP酶活性,减少Na +非依 ......

——《肝硬化的诊断与治疗》
书名:《肝硬化的诊断与治疗》
栏目:肝硬化的诊断与治疗 > 第十一章 胆汁淤积与胆汁性肝硬化 > 第一节 胆汁淤积
作者:夏启荣 何 峰
参编:王泽群,李春跃,何峰,张广超,张克家
页码:155-157
版本:1
出版社:人民卫生出版社
出版时间:2002-01-01
© 2015-2019 天山医学院 XiaBBY#VIP.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