权威医学专著速查系统

[速览]第三节 颅内动脉狭窄的危险因素

早在20世纪60年代,Bauer等首先提出脑动脉狭窄病变分布存在种族差异,白人倾向于颅外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而黑人则倾向于弥漫性动脉粥样硬化性病变。1984年,Nishimaru等对症状性前循环卒中患者脑血管造影的对照研究发现,85%的美国白人有严重的颅外颈动脉狭窄,而83%的日裔患者存在严重的颅内动脉狭窄。2003年,Suh等回顾性分析了韩国某大医院的DSA资料,发现单发狭窄患者中颅内动脉狭窄占66%,显著高于颅外动脉狭窄的34%。根据Gomez等报道,在颅内段颈内动脉狭窄中,98.5%位于海绵窦段,2 ......

——《脑血管病介入治疗学》
书名:《脑血管病介入治疗学》
栏目:脑血管病介入治疗学 > 第十四章 颈动脉颅内段狭窄的介入治疗
作者:刘新峰
参编:徐格林,张仁良,马玉苹,马敏敏,刘玲
页码:210-211
版本:1
出版社:人民卫生出版社
出版时间:2006-07-01
© 2015-2019 天山医学院 XiaBBY#VIP.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