权威医学专著速查系统

[发病机制]第四章 基孔热的临床学

基孔热的发病机制目前尚不清楚,近年来的研究有如下看法。病毒通过其包膜上的E1、E2蛋白与巨噬细胞、上皮细胞、内皮细胞、成纤维细胞、室管膜细胞、小脑膜细胞等细胞上的受体结合,然后通过网格蛋白(chrin)介导的细胞内吞作用进入细胞,并在细胞内复制,导致细胞坏死和凋亡。主要感染成纤维细胞,在肌外膜检测到大量的病毒,肌束膜和肌内膜有少量的病毒,而且肌外膜可见巨噬细胞浸润。小鼠实验显示,脉络丛上皮细胞可见严重的空泡变性,脉络丛上皮细胞、室管膜细胞和小脑膜细胞有大量的病毒,但脑实质及构成血脑屏障的微血管上皮细胞未见 ......

——《基孔热防治手册》
书名:《基孔热防治手册》
栏目:基孔热防治手册
作者:夏宪照 王子军 何剑峰
参编:王世文,柯昌文,张巧利,丁凡,王子军
页码:33-34
版本:1
出版社:人民卫生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1-01-01
© 2015-2019 天山医学院 XiaBBY#VIP.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