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7年Emmons等报告了1例印尼儿童的面部疣状损害的皮肤真菌病,皮肤病理为肉芽肿样损害,表皮及真皮内有棕色分隔菌丝,真菌学检查为“芹菜尾孢霉”,故定名为尾孢霉病。以后Chupp研究了此分离的真菌,认为非尾孢霉,但未提出新的诊断。1977年Deighton和Mulder对本菌又进一步作了研究,证实致病菌为“针状中心孢霉”,故对本病改称为“皮肤中心孢霉病(cutaneous mycosis due to mycocentros)。皮下肉芽肿样损害,棕色分隔菌丝可见于表皮各层,尤多见于角珠处。根据面部疣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