权威医学专著速查系统

[治疗]第二节 肿瘤性血栓的形成机制

肿瘤性血栓的形成机制主要是肿瘤生长和宿主反应,以及Virchow三角直接相关[ 16 ]。一项研究表明,在962例接受粒细胞‐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和884例接受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治疗的患者中,静脉和动脉血栓的发生率为2.8%,其中粒细胞‐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组为4.2%,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组为1.2%。表明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致血栓并发症的危险性较高,具体机制尚不明确,可能与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增加中性粒细胞表面黏附分子的表达,而粒细胞‐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使中性粒细胞黏附于血管的作用比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更强 ......

——《抗血小板治疗》
书名:《抗血小板治疗》
栏目:抗血小板治疗 > 第三篇 抗血小板治疗的临床 > 第十七章 抗血小板治疗在肿瘤性血栓治疗中的价值
作者:张灏 米登海
参编:王燕慧,金永新,安文熙,金安琴,金永新
页码:474-477
版本:1
出版社:人民卫生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1-02-01
© 2015-2019 天山医学院 XiaBBY#VIP.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