权威医学专著速查系统

[辅助检查]第1节 超声造影发展史略

早在1968年,Ray Gramiak首次报道了一种用生理盐水与靛氰蓝绿混合振荡后产生微气泡的超声造影剂,经导管直接注入右心腔内可以显示心脏腔室及大血管,由于浮游于血液中的微气泡对超声波极强的反射作用,因而能够明显记录到这些不同管腔内的回声信号。在随后的几十年中,超声造影剂的发展经历了三个主要阶段。第三阶段:20世纪90年代,Porter和谢峰共同提出了微泡气体构成理论,认为改变微泡造影剂的气体构成能产生不同的心腔及心肌显影效果,此后微泡造影剂制作技术不断发展、完善。目前,该项技术已在临床上获得了广泛应用 ......

——《中华影像医学.超声诊断学卷》
书名:《中华影像医学.超声诊断学卷》
栏目:中华影像医学.超声诊断学卷 > 第1篇 超声诊断的物理基础、成像技术与检查方法 > 第12章 超 声 造 影
作者:邓又斌 谢明星 张青萍
参编:吕清,黄道中,王浩,王文平,王志刚
页码:110
版本:2
出版社:人民卫生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0-12-01
© 2015-2019 天山医学院 XiaBBY#VIP.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