权威医学专著速查系统

[诊断]二、药物诱导性血小板减少症

药物性血小板减少较常见,在血小板减少的患者中占5%左右。根据血小板减少的机制,药物所致的血小板减少症可分为两大类:①血小板减少是再障的一部分表现。单一血小板减少可能由血小板生成障碍和(或)免疫性血小板破坏过多所致。唑、奎尼丁、保泰松、利福平、阿司匹林、呋塞米、甲基多巴等,此外,还有报道,氯喹、金制剂、异烟肼、镇静药等也可以诱发本病。目前认为,药物诱导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的机制可能有以下两方面:药物与血浆大分子蛋白结合,刺激机体产生特异性抗体。后者通过血小板F c受体或补体C 3受体,结合并附着于血小板膜上,激 ......

——《临床免疫学》
书名:《临床免疫学》
栏目:临床免疫学 > 第十六章 血液系统疾病与免疫 > 第三节 免疫性血小板减少
作者:吴长有 杨安钢
参编:黄俊琪,朱平,丁鹤林,王雨生,刘文超
页码:577-578
版本:1
出版社:人民卫生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1-11-01
© 2015-2019 天山医学院 XiaBBY#VIP.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