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1962~1966年,治疗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的焦点在儿茶酚胺类作用,1966~1973年提出应关注心肌能量负荷方面。于是对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CHF)的治疗出现了两种不同的观点:①通过血流动力学途径,即用正性肌力药物带来短时症状的改善,但这种方法对长期预后没有改善。通过代谢途径,即用β受体阻滞剂改善心肌能量负荷,虽然这可使心力衰竭症状短期内恶化,但长期预后明显改善。至此,经过30年的努力,人们终于彻底改变了对β受体阻滞剂的认识,受体阻滞剂被写入了慢性心力衰竭指南,在心力衰竭治疗史上具有里程碑的意义,这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