权威医学专著速查系统

[速览]1﹒黏多糖贮积症Ⅰ型

分为3个亚型,即MPS‐Ⅰ‐H(Hurler型)、MPS‐Ⅰ‐S(Scheie型)和MPS‐Ⅰ‐HS(Hurler‐Scheie中间型),均为α‐L‐艾杜糖醛酸酶缺乏所致。病因和发病机制:本病病因是溶酶体内酸性黏多糖的降解酶α‐L‐艾杜糖醛酸酶活性缺乏。DS和HS为角膜、软骨、骨骼、皮肤、筋膜、心瓣膜和血管结缔组织的结构成分,因此可致DS和HS在全身结缔组织和骨骼、软骨中广泛沉积。首先描述的轻型黏多糖贮积症,临床特点为智能发育完全正常,身材也不粗短。主要生化检验:末梢血白细胞,淋巴细胞和骨髓血细胞中可见到 ......

——《临床生物化学》
书名:《临床生物化学》
栏目:临床生物化学 > 第二章 物质代谢及代谢紊乱 > 第二节 糖代谢异常导致的疾病及临床诊断 > 一、遗传性糖代谢疾病 > (七)黏多糖贮积症
作者:张惠中
参编:樊代明,黎孟枫,贾战生,吴忠道,徐立红
页码:30-31
版本:1
出版社:人民卫生出版社
出版时间:2009-12-01
© 2015-2019 天山医学院 XiaBBY#VIP.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