权威医学专著速查系统

[发病机制]三、发病机制与病理改变

隐孢子虫使人致病的机制尚不清楚。具有感染性的成熟卵囊进入人体肠道后,子孢子逸出并黏附于肠黏膜上皮绒毛膜面,在其膜下形成的寄生空泡内完成生活史。虫体侵犯部位的肠上皮细胞绒毛萎缩,隐窝长度增加,固有层可见单个核细胞浸润为主的轻度或中度炎性反应。由于微绒毛膜轻度萎缩,变短变粗,甚至融合或脱落,肠腔表面积减少,肠黏膜吸收功能削弱而引起水样腹泻。隐孢子虫可累及整个肠道,以及胆管、胆囊与胰腺等,但以小肠下半部最常见。胆囊与胆管上皮可有水肿,囊壁增厚,黏膜下有少量淋巴细胞浸润。免疫功能有缺陷者(如艾滋病患者)或受抑制者 ......

——《感染性腹泻病》
书名:《感染性腹泻病》
栏目:感染性腹泻病 > 第八章 寄生虫性腹泻 > 第三节 隐孢子虫病
作者:聂青和
参编:翁心华,李梦东,魏承毓,王全楚,王素萍
页码:506-507
版本:2
出版社:人民卫生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1-02-01
© 2015-2019 天山医学院 XiaBBY#VIP.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