权威医学专著速查系统

[概述]第三节 实验室研究

综合既往研究结果,我们认为儿童攻击行为的产生既有社会心理学的原因,同时也存在一定的生物学素质基础。而且因为儿童社会活动的目的性、功利性较小,其攻击行为可能更多的来源于本身的生物学基础。遗传基因通过影响脑及神经递质的代谢,不但直接决定个体行为的类型,还可能通过调节个体对环境刺激的敏感性、选择性,从而在更深层次上影响个体的行为。个体在具有暴力易感素质的基础上,当遭受一定的社会心理因素刺激时便会出现攻击行为。 ......

——《家庭暴力现状及干预》
书名:《家庭暴力现状及干预》
栏目:家庭暴力现状及干预 > 第二十四章 儿童攻击行为的分子生物学研究
作者:张亚林 曹玉萍 张亚林 曹玉萍 赵幸福 张迎黎
参编:
页码:256
版本:1
出版社:人民卫生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1-05-01
© 2015-2019 天山医学院 XiaBBY#VIP.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