权威医学专著速查系统

二、抗血小板药物的作用机制与分类

20世纪60年代初发现二磷酸腺苷(ADP)可以引起血小板聚集,因此建立了比浊法测定血小板聚集性,为体外分析血小板功能开辟了新途径。血小板膜有多种受体,如凝血酶受体、ADP受体、5‐羟色胺受体等,凝血酶等物质与其相应受体结合可激活血小板,使血小板释放TXA2、ADP、5‐羟色胺增加,它们都可使血小板聚集。血小板激活后,其膜糖蛋白Ⅰ b‐Ⅸ复合物和Ⅱ b/Ⅲ a复合物分别与各自的配基v WF和纤维蛋白原结合而发生血小板黏附和聚集。抗血小板药物就是通过封闭血小板膜上的受体和(或)血小板内TXA2合成途径等使血小 ......

——《血液内科学》
书名:《血液内科学》
栏目:血液内科学 > 第四章 血栓病与溶栓 > 第四节 抗血小板治疗的国内外研究回顾、现状和展望
作者:周晋 黄河
参编:周晋,吴德沛,沈志祥,王建祥,杨林花
页码:127-129
版本:1
出版社:人民卫生出版社
出版时间:2008-10-01
© 2015-2019 天山医学院 XiaBBY#VIP.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