权威医学用药书籍速查系统

[治疗]第五节 锥体外系不良反应的药物治疗

随着1952年Delay 和Deniker 发现氯丙嗪的抗精神病作用的同时,就有了该药引起锥体外系(extrapyramidal symptoms,EPSs)不良反应的临床描述。Flugel(1953)提出,氯丙嗪发挥治疗作用的同时,必然要出现一定的EPSs。直到20 世纪60年代,许多学者报道还认为,EPSs 是发挥治疗作用的必然结果。然而也有人提出了不同的意见,认为抗精神病作用并不依赖EPSs 的出现,EPSs 预示着另外不同的意义,相反,当出现EPSs 症状的减轻时,患者的病情往往会进一步得到改善。1960年,氯氮平刚问世时并没有引起广泛的关注,原因在于当时许多研究者认为EPSs 是抗精神病药发挥治疗作用所必需的,而氯氮平并不引起EPSs。尽管后来的一些研究表明氯氮平具有较强的抗精神病作用,但其商业价值仍未被及时利用,因为许多人认为一个药物没有EPSs 也不会有明显的抗精神病作用。当然,现在我们已经知道,以吩噻嗪类和丁酰苯类及硫杂蒽类为代表的经典抗精神病药(也称为第一代抗精神病药)与EPSs 的发生关系密切,而目前已成为临床一线用药的第二代抗精神病药如奥氮平、利培酮、喹硫平、齐拉西酮和阿立哌唑及难治性病例的治疗药物——氯氮平在保持抗精神病作用的同时,EPSs 几乎很少发生或症状轻微。 严重的EPSs 对患者的预后会产生严重的不良后果,其中包括影响服药的依从性和使精神症状恶化,尤其是静坐不能,与不良预后有着密切的关系,可能增加暴力甚至自杀的危险。

……
——《精神药理学》
书名:《精神药理学》
栏目:精神药理学 > 第三篇 精神药物的分类和药理学原理 > 第一章 抗精神病药
作者:江开达
参编:江开达,李晓白,司天梅,崔东红,方贻儒
页码:356
版本:1
出版时间:2007-05-01
© 2015-2019 天山医学院 XiaBBY#VIP.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