权威医学用药书籍速查系统

[治疗](三)作用机制

西酞普兰作为有效和高选择性5‐HT 再摄取抑制药物,主要作用环节在于直接与5‐HT 转运体(5‐HT T)结合,最初在1997年正式发表相关研究报道,证实西酞普兰在兔血小板、大鼠脑突触和脑组织切片中与5‐HTT 的结合和阻断5‐HT 的再摄取。这种阻断为竞争性抑制方式,并不直接引起5‐HT 释放的增加,即西酞普兰并不改变内源性5‐HT的自主性释放,而是通过电生理刺激增加5‐HT 的释放。放射性核素标记试验证实,西酞普兰对5‐HTT 的抑制最具选择性,在大鼠皮质的抑制常数,即亲和系数(Ki)为0.75nmol,而对NET 的亲和系数则为3042nmol,在克隆后的人类5‐HT 和NE 转运体的转染细胞(transfected cell)的表达试验中也有类似的结果,抑制5‐HT 和NE 进入转染细胞的Ki 值分别为8.9nmol 和30285nmol。 西酞普兰在达到明显影响5‐HT 再摄取的剂量水平时,并不改变大脑内源性5‐HT、NE 或DA 的水平,5‐HTT 的再摄取抑制引起突触间隙5‐HT 的水平提高,然后经反馈调节引起5‐HT 神经冲动发放的减少,使得5‐HT 的生物合成和转归也相应减少,来自动物试验的结果已证实了上述病理生理过程。缝际核5‐HT 神经元的抑制也限制了单次或短期服用SSRIs 后,额叶脑区神经细胞外5‐HT 水平的增加,因为这一脑区的5‐HT 神经元接受来自缝际核的神经传入。基础研究进一步证明,在短期服用西酞普兰的同时,给予5‐HT 自身受体拮抗剂可抵消或阻断西酞普兰短期服用后抑制背侧缝际核

……
——《精神药理学》
书名:《精神药理学》
栏目:精神药理学 > 第三篇 精神药物的分类和药理学原理 > 第二章 抗抑郁药和抗焦虑药 > 第三节 选择性5‐羟色胺再摄取抑制剂 > 五、西酞普兰和艾司西酞普兰
作者:江开达
参编:江开达,李晓白,司天梅,崔东红,方贻儒
页码:418-419
版本:1
出版时间:2007-05-01
© 2015-2019 天山医学院 XiaBBY#VIP.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