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去认为在心衰发生时,交感神经系统(SNS)激活为体内的一种代偿机制,以维持心排血量和重要器官的灌注。充血性心衰患者,虽然经反射性调节机制使心率增快,心肌收缩力增强,外周血管收缩,部分代偿了CHF血流动力学异常,但交感神经张力过度持续升高,使血浆去甲肾上腺素(NE)浓度明显升高,衰竭的心脏中β‐受体‐G蛋白‐腺苷环化酶复合物成分下调。受体阻断剂之所以能从“心力衰竭的禁忌证”转而成为常规治疗的一部分,就是因为走出了短期药理学治疗的误区,认识到了长期治疗的生物学效应,这也就是近年来心衰治疗概念发生根本性转变的依据,即:修复性策略改变衰竭心脏的生物学性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