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药物作用机制的不同,外周性骨骼肌松弛药可分为两类:①去极化型(“除极化型”)肌松药,以琥珀胆碱为代表。目前已被其他合成的肌松药所取代,如泮库溴铵、多库氯铵等。非去极化型和去极化型的作用机制有所不同,前者竞争性地占领运动终板膜(突触后膜)NM受体,使正常生理释放的乙酰胆碱(Ach)不足以再发生作用(“除极化”),膜电位趋于稳定,动作电流不再产生,骨骼肌张力减退而松弛。吸入麻醉药除氧化亚氮外,与筒箭毒碱等非极化型肌松药有协同作用,其协同作用强弱依次为乙醚、甲氧氟烷、氟烷和环丙烷,故应减少肌松药用量(减少1 / 3~1 /。此时可用拟交感神经胺类药物(拟肾上腺素药)维持血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