氟伏沙明(fluvoxamine)属于选择性5‐HT 再摄取抑制剂(SSRIs)的范围,但其化学特性明显不同于其他SSRIs、氯米帕明或其他三环类抗抑郁药(TCAs)。氟伏沙明首次合成于1971年,临床应用后发现能改善抑郁和焦虑症状,并同时具有阻断突触前膜5‐HT 再摄取结合位点的作用,说明具有SSRIs 的共同特点。研究证实,氟伏沙明经阻断5‐HT 转运体的再摄取作用,迅速地延长突触间隙的5‐HT 的存留,并增加5‐HT 的传递,但临床抗抑郁作用的发生至少滞后2~3周,抗强迫作用至少滞后3~4周。 随着分子生物学的发展,已经发现5‐HT 受体是一个复杂的家族,至少可为7个亚型共21 种不同受体,这些发现改变了以往“一种递质,一种受体模型” 的观点,5‐HT 受体的现行分类主要以基因分析为依据,5‐HT 基因族是一组具有相似结构和功能的编码蛋白的相关基因组,5‐HT 受体对5‐HT 具有相对的特异反应性。氟伏沙明和其他SSRIs 治疗抑郁和焦虑障碍的作用机制,目前主要认为是有效而又选择性阻断突触前5‐HT 转运体作用,减少突触间隙内5‐HT 神经递质被回收至突触前神经元,从而增加突触间隙5‐HT水平。氟伏沙明首先于1983年在瑞士被作为一种抗抑郁药引入临床,在欧洲进行的一系列临床试验认为,抗抑郁疗效优于安慰剂,与TCAs 等疗效相当,而不良反应明显要低于TCAs。同时,氟伏沙明的临床前和临床试验也证明其具有抗焦虑作用,其临床随机对照研究涉及各种焦虑障碍,包括强迫障碍、惊恐障碍、社交恐怖、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