权威医学用药书籍速查系统

[概述]第一节 概 述

群体双生子研究表明,遗传因素在人格障碍的发生过程中作用明显,主要决定着个体气质的形成,遗传特性对人格障碍形成的影响力,视其不同的类型,大约在0.30~0.80 之间。此外,人格障碍的特征性症状群可能有着其独特的遗传倾向,例如,相关证据表明在边缘型人格障碍患者的情感和冲动特性就存在独立的家族遗传性。就目前情形而言,需要关注下述两方面:首先,针对生物学因素决定性格的相关研究非常少,个中原因主要是,或至少部分是因为“性格” 这个概念过于复杂,至今尚无简单明晰、统一的公论。其次,曾有一些观点认为,如果某种疾患的发生在很大程度上受生物学因素的驱动,那么采用药物来治疗该病将非常有效;但倘若某种疾患受环境的影响更多,那么心理治疗将会带来更好的效果。例如,对一些受生物学影响很大的精神疾病,如强迫症(obsessive‐compulsive disorder,OCD),应用药物治疗和(或)认知行为治疗往往能够起到相同的治疗效果,并且这些不同的治疗方法会带来基本相同的大脑活性改变。 人格障碍(personality disorder)是指个体的人格特征明显偏离正常,使患者形成了一贯的反映个人生活风格和人际关系的异常行为模式,这种模式显著偏离特定的文化背景和一般认知方式(尤其在待人接物方面),明显影响其社会功能与职业功能,造成该个体对社会环境的适应不良,患者自己为此感到痛苦。ICD‐10 所描述的人格障碍特征为:一种持续性的有临床意义的状况与行为模式;是个人特征性的生活风格的表现,也是对待自己及他人的一种模式;这些行为状况及模式有的在个体

……
——《精神药理学》
书名:《精神药理学》
栏目:精神药理学 > 第四篇 精神障碍的药物治疗学 > 第九章 人格障碍的治疗
作者:江开达
参编:江开达,李晓白,司天梅,崔东红,方贻儒
页码:822-823
版本:1
出版时间:2007-05-01
© 2015-2019 天山医学院 XiaBBY#VIP.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