权威医学用药书籍速查系统

[概述]二、药源性肝损害的临床特征和药物★★★

药源性肝损害按其临床特征可分为急性和慢性两种类型,其中急性肝损害占大多数。由于其发病机制、患者自身病理生理条件不同,其临床表现、病理表现和严重程度各有差异。药源性肝损害多有一定的潜伏期,用药2周内发病者占50%~70%。早期症状多为发热,57%~75%的患者用药后7~23天(平均14天)出现不规则的发热,随后出现消化道症状(约60%)、皮肤瘙痒(35%~65%)、黄疸(25%~60%)、皮疹(30%~45%),淤胆型肝炎较多见。肝功能以血清转氨酶或碱性磷酸酶升高为主,其次是血清胆红素、γ‐谷氨酸转肽酶、乳酸脱氢酶和血清胆汁酸浓度增加、血浆白蛋白减少和尿三胆阳性等。

……
——《药品不良反应与药源性疾病》
书名:《药品不良反应与药源性疾病》
栏目:药品不良反应与药源性疾病 > 第二章 药源性疾病 > 第二节 药源性肝损害★★★
作者:中国药学会
参编:宋立刚,杨莉萍,王琦,王学艳,王海昀
页码:35-43
版本:1
出版时间:2012-02-01
© 2015-2019 天山医学院 XiaBBY#VIP.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