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分裂症是以多种严重精神症状长期持续或不断加重为特点的大脑疾病,并常同时存在持久的缺陷性症状,如认知缺陷和阴性症状,患病率约占人群的1%,且不受地域、文化和种族背景的影响,男女发病率相近,但男性起病更早。精神分裂症的病因学和发病机制至今仍存在许多未解之谜,但来自双生子、寄养子研究的结果肯定了遗传因素的重要性,精神分裂症虽然作为高遗传风险性疾病,但在致病基因的表达方面还受到环境或后天因素的调节,特别是对精神分裂症表型的发生,如同卵双生子的同病率仅为46%~53%,宫内病毒感染、营养不良、产伤或围生期并发症与精神分裂症的发病有关,而基因和环境因素之间的相互作用如何导致疾病的显现尚待进一步研究。从19世纪末至20 世纪初,精神分裂症一直被认为将不可避免地退行到痴呆的结局,患者因此被长期住院并接受一些治疗来控制严重的精神症状和保证医院安全,溴化物和巴比妥类镇静药物是当时主要的控制兴奋激越的药物,水疗和湿床单包裹也用于镇静为目的的治疗,但巴比妥类镇静药物常需在过量后才能缓解兴奋激越并使患者处于过度镇静状态而影响正常生活功能,甚至连进食和个人卫生都需他人协助料理。至20 世纪30年代,胰岛素昏迷治疗引入临床,患者在胰岛素逐渐加量的作用下产生昏迷,然后观察1小时后给予葡萄糖来终止昏迷,约经20次昏迷治疗后可能产生一些疗效,但因缺乏合适的临床试验,至今无法证明其临床疗效,随着抗精神病药的广泛使用,胰岛素昏迷治疗被逐渐弃用。抽搐治疗来自临床发现癫痫发作后患者精神症状改善这一过程,最初用樟脑和戊四氮(pentylenetetrazo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