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期的全麻机制研究,多根据全麻药的某些物理特性与其作用强度间的关系,探讨吸入全麻药的作用部位及其物理化学特性。例如,MAC与脂溶性的相关关系(见下述)提示作用部位是疏水性的。例如恩氟烷和异氟烷是同分异构体,油/气分配系数大致相同,但两者的MAC相距甚远,前者的麻醉需用量比后者大45%~90%(表18‐。现知,临床常用的几种吸入麻醉药中,氟烷、恩氟烷、异氟烷及地氟烷均以两种互为旋光异构体的混合形式存在。例如化合物‐485,结构上是恩氟烷和异氟烷的同分异构体(其末端甲基组完全卤化),理应具有相似的作用强度和溶解特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