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60年代环磷酰胺和苯丁酸氮芥开始用于治疗血管炎、类风湿性关节炎和系统性红斑狼疮( SLE ) [ 15 ] 。环磷酰胺在狼疮性肾炎和小血管炎的治疗中具有划时代的意义,但其相关的毒副作用也限制了其应用。但存在两点区别:首先苯丁酸氮芥没有膀胱毒性,其次苯丁酸氮芥诱发血液系统恶性肿瘤,特别是急性髓细胞白血病( acute myeloblastic leukemia )的发生率高于环磷酰胺。苯丁酸氮芥口服的起始剂量为( 0.1 ~ 0.2 ) mg / ( kg ? d ) ,治疗过程中应根据毒副作用和疗效尽量应用较低的剂量。苯丁酸氮芥对系统性红斑狼疮、小血管炎和膜性肾病[ 24 ]有一定疗效。但由于具有导致血液系统恶性肿瘤的危险而限制其进一步应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