权威医学专著速查系统

[发病机制]三、窦性心律震荡现象的发生机制

与室相性窦性心律不齐、钩拢现象一样,窦性心律震荡现象的发生机制也不完全清楚。室性早搏后动脉血压短暂的变化表现为动脉血压的下降,这是因室性早搏提前发生,心室收缩时室内充盈量下降,并使该心搏量锐减,因此室性早搏后的动脉血压将下降(图8‐7箭头a所示)。当室性早搏的上述直接和反射性作用均处于正常时,室性早搏后的窦性心律震荡现象则正常存在,如果患者心脏的器质性病变严重或心肌梗死后存在坏死和低灌注区,心脏搏动的几何形状发生变化,感受器末端变形,交感神经和迷走神经传入的紧张性冲动远远超过正常。这种交感神经的激活状态可 ......

——《心脏病学实践2004——规范化治疗》
书名:《心脏病学实践2004——规范化治疗》
栏目:心脏病学实践2004——规范化治疗 > 第二篇 心血管疾病有关检查技术 > 第8章 心电图新概念 > 第二节 窦性心律震荡现象
作者:胡大一 马长生
参编:方圻,刘力生,杜昕,梁万年,陈琦
页码:84-85
版本:1
出版社:人民卫生出版社
出版时间:2004-11-01
© 2015-2019 天山医学院 XiaBBY#VIP.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