靶向CD59的生物治疗技术的开发,开始于针对衰老相关的黄斑病变,目的在于抑制组织局部中补体MAC的形成。可溶性CD59是最早的一项技术,实验利用小鼠激光诱导的脉络膜新生血管,一种“湿性” AMD模型,观察这项技术的疗效。但可溶性CD59与膜CD59相比,对补体的抑制作用弱。因此,后来为了提高可溶性CD59的保护作用,又发展了在可溶性CD59分子上添加Fc以增加其在循环中的半衰期。添加一种(非特异性)膜靶向功能域以增加其在组织中的半衰期。或者通过腺病毒载体在组织局部过表达可溶性CD59等手段。这种技术既可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