权威医学用药书籍速查系统

[文献资料]第二节 细菌对氨基糖苷类抗生素耐药的机制

自1944年链霉素发现以来,多种氨基糖苷类抗生素(如卡那霉素,庆大霉素,妥布霉素)相继问世,确立了氨基糖苷类抗生素在治疗革兰阴性菌感染中的地位。20世纪70年代到90年代,半合成氨基糖苷类抗生素地贝卡星、阿米卡星、奈替米星、异帕米星及依替米星相继出现,表明通过半合成的途径可成功地获得对早期抗生素耐药的细菌有效且不良反应较低的氨基糖苷类抗生素。人们对氨基糖苷类抗生素进行了广泛的基础与临床研究,特别是对其杀菌机制、耐药机制的研究,不仅使我们对该类抗生素有了更深入的了解,而且为我们在临床合理用药、减少耐药菌、设计新的抗耐药菌的氨基糖苷类抗生素提供了理论基础。

……
——《微生物耐药的基础与临床》
书名:《微生物耐药的基础与临床》
栏目:微生物耐药的基础与临床 > 第三篇 细菌耐药性的产生机制及耐药性检测和研究方法 > 第十七章 细菌对氨基糖苷类抗生素的耐药性
作者:张卓然 张凤民 夏梦岩
参编:王镇山,付英梅,刘克辛,孙文长,王 丽
页码:344-347
版本:2
出版时间:2017-04-01
© 2015-2019 天山医学院 XiaBBY#VIP.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