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括DA、5‐HT、谷氨酸能、神经紧张肽(neur otensin)和其他递质系统的神经生化异常假说,大脑发育异常假说,神经变性假说等都部分地解释了精神分裂症可能的病理机制,说明单以DA 功能亢进已难以解释治疗的病理生理学基础。但是,从目前临床上所用的抗精神病药来看,没有一个抗精神病药与D 2受体拮抗无关,即都在不同程度上阻断D 2受体,奥氮平也不例外。Meltzer 等(1989)提出了“非典型性(atypicality)” 的5‐HT/D 2平衡拮抗理论,认为5‐HT 2A受体拮抗与D 2受体拮抗之比越高,就更符合非典型抗精神病药的特征,反之,就越接近经典抗精神病药。通过PET 影像技术的研究证实,奥氮平在一个宽泛的剂量范围内,对5‐HT 2A受体的占有率可达95%或更高,同时以剂量依赖方式与D 2受体结合,当剂量过高时,5‐HT 2A受体拮抗与D 2受体拮抗之比就明显缩小,非典型性也随之消失,而EPSs 发生的危险明显增加。由此可见,奥氮平的抗精神病作用与D 2受体拮抗有关,在治疗剂量时,对5‐HT 2A受体拮抗明显大于对D 2受体的拮抗。近年来发现,氯氮平、喹硫平和奥氮平对D 2受体的占有具有“快速解离” 的特点,认为与EPSs 的发生率低有直接关系,但奥氮平剂量大于30mg/d 时,因D 2受体的占有过高就影响了快速解离的作用,EPSs 便显著增加。奥氮平能阻断隔离所致PPI 的破坏,通过磁共振波谱技术(magnetic resonance spectroscopy,MRS)证实,在奥氮平治疗后,患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