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酯化后形成的普鲁卡因胺于1951年开始应用于临床。普鲁卡因胺影响复极过程,可能发生尖端扭转性室速,其发生率较奎尼丁用药者低,早期发生致心律失常较少,对心脏停顿复苏后应用普鲁卡因胺,较不用此药者增加心脏性猝死率。在严密监测血压,QRS及QTc间期条件下,静脉注射普鲁卡因胺的最大剂量可用至15mm/kg。能耐受的剂量必须不产生血压降低,QRS间期延长不超过50%,静脉注射速度不能超过50mg/min在负荷量之后,维持量为50mg/(min · kg)(1~6mg/min)虽然肌内注射普鲁卡因胺可以吸收,但临床上较少应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