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
X

感染所致溶血性贫血

人体内血循环中成熟红细胞总数保持恒定,若因微生物及寄生虫入侵使红细胞寿命较正常时缩短即为溶血。若溶血的数量超过骨髓代偿的能力则出现贫血,此种感染所致的溶血性贫血,在溶血性疾病的分类中属于红细胞外溶血因素所致。某些病原体感染除可引起溶血性贫血外,有时尚可引起其他类型的贫血,如再生障碍性贫血、纯红细胞再生障碍性贫血和慢性病性贫血等。本章主要论及是因病原体感染而导致的溶血性贫血,其红细胞破坏的方式可分血管内溶血或血管外被吞噬,在某些情况下,血管内与血管外溶血常在不同程度上合并存在。引起溶血的机制有多种,或由于病原体本身直接作用,或由病原体所分泌的毒素及其产物间接作用于红细胞而产生溶血,或病原体诱发自身免疫性溶血,而更多情况下溶血的机制未明。此外,需警惕患者有无原发遗传性溶血性疾病,要分清继发与原发病的关系,感染本身可引起溶血,也可使原有的溶血性疾病发生急性溶血危象。

  • 首页
  • 血液病学
  • 红细胞系统
  • 感染所致溶血性贫血
    • 原虫感染所致溶血性贫血

      疟疾疟疾分布非常广泛,见于热带、亚热带及部分温带地区,在所有热带病中,疟疾发病数最多。病因引起人类疟疾的疟原虫有四种:恶性疟原虫、三日疟原虫、间日疟原虫和卵形疟原虫,以间

      1
    • 产气荚膜梭状芽胞杆菌败血症

      病因产气荚膜梭状芽胞杆菌又称魏氏梭状芽胞杆菌,为革兰阳性杆菌。此菌在自然界中以芽胞形式存在,在机体内可形成荚膜为厌氧菌。根据外毒素性质和致病性的不同,此菌可分为6型。

      2
    • 巴尔通体病(Bartonellosis)

      此病流行于南美洲安第斯山脉的河谷地区,见于秘鲁、厄瓜多尔及哥伦比亚。1870年在秘鲁的奥罗亚附近,在修筑铁路的工人中,曾流行一种发热和贫血的疾病,当时病因不明,称之为奥罗亚热

      3
    • 其他细菌感染致溶血性贫血

      除前两篇所述外,还有其他革兰阳性、阴性细菌感染伴溶血性贫血的文献报道已有不少,如金黄色葡萄球菌、链球菌、脑膜炎球菌、肺炎球菌、嗜血流感杆菌、大肠杆菌、布氏杆菌、伤寒

      4
    • 病毒感染所致溶血性贫血(病毒性肝炎等)

      病毒性肝炎病毒性肝炎溶血的发生率在国内回顾性分析中为0. 05%~2. 5%。1955年Wassesman首先发现病毒性肝炎并发溶血性贫血的病例。1970年Kattamis报告125例小儿病毒性肝炎有3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