权威医学专著速查系统

[病理生理](四)血管内血栓形成

大多数冠状动脉内血栓形成源于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纤维帽破裂。血栓形成的过程分为几个阶段:第一阶段,内皮下组织的暴露,如胶原纤维、vWF、纤维连接蛋白(fibronetin)、玻联蛋白(vitronetin)等,这些基质成分被血小板表面受体识别(糖蛋白Ⅰ b),血小板附着于血管壁(黏附)后即被激活。第三阶段,血小板激活导致血小板膜糖蛋白Ⅱ b/Ⅲ a整合素的补充和功能恢复或者表面受体表达增强,并介导血小板进一步聚集(血小板与血小板连接)。聚集的血小板又为凝血酶所需的辅助因子提供连接的表面位点,促进了凝血酶的生成 ......

——《心脏病学》
书名:《心脏病学》
栏目:心脏病学 > 第六篇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 > 第46章 不稳定型心绞痛 > 第一节 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 > 二、ACS的病理生理和发病机制
作者:曹林生 廖玉华
参编:程龙献,卢永昕,王朝晖,曾秋棠,曹林生
页码:719
版本:3
出版社:人民卫生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0-08-01
© 2015-2019 天山医学院 XiaBBY#VIP.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