权威医学专著速查系统

[治疗]第十三节 药物、感染及理化因素引起的溶血性贫血

药物引起的免疫性溶血性贫血按发病机制分为三大类:新抗原/免疫复合物型,药物吸附/半抗原型,自身抗体型。对氧化剂的攻击特别脆弱,也易发生药物非免疫性溶血性贫血。溶血‐尿毒综合征、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TTP)、弥散性血管内凝血、血管瘤、恶性高血压、肺动脉高压、子痫等均可引起红细胞机械性损伤,产生所谓微血管病性溶血性贫血。引起非免疫性溶血性贫血的化学物质可分为氧化剂类和非氧化剂类。氧化剂类毒物可参阅“高铁血红蛋白病和硫血红蛋白血症”节,非氧化剂毒物有砷化氢、铝、铜、高浓度氧、氯酸盐。蛇毒首先产生凝血异常,进 ......

——《实用内科学(上、下册)》
书名:《实用内科学(上、下册)》
栏目:实用内科学(上、下册) > 第二十篇 造血系统疾病 > 第二章 贫血
作者:陈灏珠 林果为
参编:戴自英,廖履坦,杨秉辉,翁心华,潘孝彰(常务)
页码:2475-2476
版本:13
出版社:人民卫生出版社
出版时间:2009-09-01
© 2015-2019 天山医学院 XiaBBY#VIP.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