权威医学专著速查系统

[发病机制]第二节 血栓前状态的类型及其发生机制

F Ⅴ是分子质量330kd的双链糖蛋白,血浆浓度为2.5~10 mg/L,由肝脏合成。高度糖基化的B区被认为是重要的活性部分。凝血酶原于凝血的第2阶段发挥作用,在凝血因子Ⅴ a、钙离子和磷脂的参与下,凝血因子Ⅹ a使凝血酶原内两个重要的肽链发生裂解,包括:Kringle区后的第271位精氨酸与苏氨酸间的肽链,丝氨酸蛋白酶起始处第259位精氨酸与异亮氨酸间的肽链。型PC缺陷症的错义突变主要位于蛋白表面的可溶解区,譬如钙结合区、T M作用位点、活性中心、底物结合区和前肽作用位点等,这些位点与PC功能有关。AP ......

——《流产基础与临床》
书名:《流产基础与临床》
栏目:流产基础与临床 > 中篇 临床部分 > 第十五章 血栓前状态
作者:张建平
参编:王文军,王丽娟,王晨虹,王蕴慧,卢淮武
页码:266-270
版本:1
出版社:人民卫生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2-01-01
© 2015-2019 天山医学院 XiaBBY#VIP.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