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物一直是防治心律失常的主要手段,奎尼丁应用已近百年,普鲁卡因胺应用也有50年历史。20世纪60年代,利多卡因在心肌梗死室性心律失常中得到广泛的应用。90年代初, CAST结果公布,人们注意到在心肌梗死后伴室性期前收缩的患者中,应用Ⅰ类药物虽可使室性期前收缩减少,但总死亡率上升。由此引起了人们重视抗心律失常药物治疗的效益与风险关系,并开始注意Ⅲ类药物的发展。国内外多个指南均对心律失常药物治疗方案如室性心律失常的治疗进行推荐。4 .除非存在他汀所致药物不良反应,不推荐在CABG术前或术后停药( Ⅲ B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