权威医学专著速查系统

[速览]第六节 镰状细胞贫血性肾损害

镰状细胞贫血是1949年发现的世界上第一个分子病,其分子病理机制是β珠蛋白基因发生单一碱基突变。正常β珠蛋白基因第6个密码子为GAG,编译谷氨酸,突变后变为GTG,编译缬氨酸。血红蛋白S与其他异常血红蛋白的双杂合子状态,包括血红蛋白S‐β珠蛋白生成障碍性贫血、血红蛋白C病、血红蛋白D病等。由镰状细胞贫血所致的肾损害称为镰状细胞贫血肾病(sicklecell nephropathy)。镰状细胞贫血是一种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主要发生在黑色人种中,以非洲黑人的发病率最高,意大利、希腊等地中海沿岸国家和印度等地发 ......

——《继发性肾脏病学》
书名:《继发性肾脏病学》
栏目:继发性肾脏病学 > 第二篇 继发性肾脏病临床各论 > 第十二章 血液病引起的肾损害
作者:关广聚
参编:吕学爱,李伟,李学刚,李雪梅,柳刚
页码:438-442
版本:1
出版社:人民卫生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3-05-01
© 2015-2019 天山医学院 XiaBBY#VIP.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