权威医学专著速查系统

[发病机制]二、心律失常的几个基本机制

窦房结膜电位的0相电流为钙内流,其钙内流增加导致自律性升高,形成窦性心动过速。心肌膜电位复极程度降低,4相局部去极化电位增加及阈电位降低,均可使自律性提高。迷走神经兴奋使膜电位的复极增加、降低4相斜率,有利于控制心律失常。反之,儿茶酚胺释放、激动β受体、低血钾、酸中毒和心肌缺血等均可使4相斜率提高而增加自律性。形成严重心律失常的机制,具有复杂性,往往不是单一的机制,而有多种机制参与。折返机制为主的快速性心律失常形成过程中,亦可能同时存在触发电活动及自律性增高的复合机制。使复极过程延长的药物(如阻断IK的药 ......

——《离子通道与心脑血管疾病——基础与临床》
书名:《离子通道与心脑血管疾病——基础与临床》
栏目:离子通道与心脑血管疾病——基础与临床 > 第二篇 离子通道与心血管病 > 第八章 心律失常(基础部分) > 第一节 心律失常发生机制
作者:贾宏钧 王钟林 杨期东
参编:陈修,王纪佐,吴博威,贾宏钧,刘立英
页码:177-179
版本:1
出版社:人民卫生出版社
出版时间:2000-02-01
© 2015-2019 天山医学院 XiaBBY#VIP.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