权威医学专著速查系统

[辅助检查]第二节 临床意义

APCR现象是荷兰学者Dablback于1993年首先发现的[ 2 ],是从1名自19岁开始有反复发生静脉血栓形成,在其血浆样本中加入纯化的活化蛋白C,但不出现APTT延长,而且患者蛋白C、蛋白S及AT‐Ⅲ均在正常范围,从而提出了APCR的概念,并建立了测定方法。这种APCR现象是由于凝血因子Ⅴ a第506位精氨酸突变,被谷氨酸替代,而活化蛋白C无法切割F Ⅴ a,直接导致了活化蛋白C对F Ⅴ a灭活化解作用消失。在凝血酶激活蛋白C的过程中,血栓调节蛋白及因子Ⅴ a轻链共同参与体内蛋白C的活化,蛋白S也能 ......

——《心血管病实验诊断学》
书名:《心血管病实验诊断学》
栏目:心血管病实验诊断学 > 第五篇 出凝血物质 > 第八十七章 活化蛋白C抵抗
作者:邢启崇
参编:王述昀,宁美芳,安丰双,邢姗姗,闫素华
页码:456-457
版本:1
出版社:人民卫生出版社
出版时间:2004-08-01
© 2015-2019 天山医学院 XiaBBY#VIP.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