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灸在中国已有数千年的临床实践,是中国传统医学的宝贵遗产之一,但其原理却一直无法以现代医学加以阐明,以至于有些西方学者质疑针灸的科学性[ 26,27 ]。这大大影响了针灸在西方发达国家的推广。近些年,由于功能性影像成像技术的快速发展,尤其是功能性磁共振成像技术的广泛应用,为针灸机制的探讨提供了更为有利的手段。1995年日本学者Yoshida等[ 28 ]提出利用f MRI探讨针灸机制的可能性,此后的数年内,国内外都进行了不少这方面的研究,概括而言,主要有以下几方面。通常认为负性激活是局部血流量减少的结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