权威医学专著速查系统

[发病机制]七、副溶血性弧菌的分子生物学特性与致病性

副溶血弧菌(Vibrio parahemolyticus)广泛分布在世界各地河口、海洋,以及海岸沿线环境和海产生物贝类中。副溶血弧菌感染引起的胃肠炎与众多的血清型有关,1996年以前临床分离株以O4血清型占优势,1996年第一次发现O3 ∶ K6血清型,是一种新型副溶血弧菌。副溶血弧菌的VPaI 7个基因组岛,位在噬菌体类似整合酶插入邻近的tRNA基因,VPaI基因组岛推测为毒力基因(M蛋白、水解酶、细胞毒素、整合酶、大肠杆菌素),在细菌的致病性方面,发挥重要作用,并且导致肠道一系列炎症性反应,出现血样便 ......

——《小儿腹泻病学》
书名:《小儿腹泻病学》
栏目:小儿腹泻病学 > 第一篇 总 论 > 第十三章 感染性腹泻病的病原学 > 第二节 感染性腹泻病病原菌的分子致病机制
作者:方鹤松
参编:虞爱华,赵锦铭,朱庆义,姚福宝,陈永辉
页码:137-139
版本:1
出版社:人民卫生出版社
出版时间:2009-12-01
© 2015-2019 天山医学院 XiaBBY#VIP.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