权威医学专著速查系统

一、生物可吸收支架的发展

生物可吸收支架的研发历史可追溯到大约20年前。早在1996年,Onuma等人就曾在金属支架表面使用可降解涂层,但由于严重的炎性反应和新生内膜增生而失败。随后,Lincoff等尝试使用高分子量(321kD)的左旋多聚乳糖(PLLA)可降解涂层支架,动物试验发现具有较好的耐受性和有效性。1998年,Yamawaki等人研发出了第一个可完全降解的PLLA支架。该支架携带了酪氨酸激酶抑制剂,在动物试验中显示可有效抑制球囊损伤所致的动脉新生内膜增生,并进一步在人体中得到证实。AMS‐3支架是在AMS‐2支架基础上增 ......

——《心脏病学实践2011——新进展与临床案例》
书名:《心脏病学实践2011——新进展与临床案例》
栏目:心脏病学实践2011——新进展与临床案例 > 第三篇 冠心病 > 第41章 生物可吸收支架的应用前景
作者:胡大一 马长生
参编:方圻,刘力生,杜昕,乔岩,胡大一
页码:229-231
版本:1
出版社:人民卫生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1-10-01
© 2015-2019 天山医学院 XiaBBY#VIP.QQ.COM